文娱商业观察
文/德黑兰
众所周知,在长视频的竞技场中,“烧钱换市场份额与增长”曾是行业的常态。这种“高举高打”的方式虽为行业带来了爆发式的用户增长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娱乐消费模式,但也将“增长”与“亏损”紧密绑定,形成了一个让人矛盾的局面。而随着互联网整体压力的加剧,这种模式渐渐难以为继。
然而,规模效应的实现并不总是靠简单的“烧钱”。它同样能够通过策略性、巧妙的方式完成——像是“草船借箭”般的智慧。
《锦绣芳华》在开播前便打破了咪咕平台的预约记录,创下了“最快破百万预约”的新高,总预约量超过150万。剧集收官时,其在咪咕视频的评分高达9.1分,且牢牢占据了站内热度榜首的位置。与此同时,芒果系的另一大综艺节目《歌手2025》也紧随其后,位列第二。
展开剩余75%不仅如此,咪咕视频的另一部剧集《水龙吟》也迅速积累了接近150万的预约量,成为平台的又一突破性作品。这部剧还成为咪咕平台的首部预约突破百万的大剧。
更为值得关注的是,咪咕不仅仅是“接住”了芒果的“箭”,它更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动作,在自己的平台上推动了这些内容产生更强的生态效应。通过推出七天VIP免费领取活动,它成功地实现了精准的用户付费转化;通过发起关于《锦绣芳华》的话题,它不仅推动了体育用户与剧集观众的自然交互,也借此加深了两者的联系。这一系列策略正是咪咕巧妙借力的真实写照。
然而,问题依旧存在。当芒果系的内容逐渐成为咪咕平台增长的核心支柱时,这艘“草船”究竟能否承载起咪咕驶向更远海域的雄心?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。
垂直深耕与全面开花的转型之路
早在2019年,中国移动通过投资16亿收购了芒果超媒的一部分股权,为咪咕打开了体育与长视频市场的大门。随着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引入,咪咕成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,并迅速积累了大量体育观众。而在此时,优爱腾占据着长视频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,咪咕的出路显得愈加关键。
为了突破这个瓶颈,咪咕决定与芒果TV展开紧密合作,这一“强强联合”的策略,赋予了咪咕新的竞争力。尤其是在体育与娱乐内容的结合上,咪咕通过引入芒果的优质剧集、综艺内容,不仅增强了平台的综合竞争力,也为留存用户创造了机会。
然而,这一策略的效果却并未如预期般立竿见影。咪咕所获得的芒果内容并非独家,而且芒果TV在剧集领域的资源依旧有明显差距。尽管如此,随着《小巷人家》《与凤行》等剧集的崛起,咪咕平台的剧集内容逐步在行业内实现了声量的跃升。
芒果系内容的“借力”与“造势”
咪咕的突破,不仅得益于芒果TV的内容资源,还在于平台内部的精准运营策略。2023年,咪咕与湖南卫视、芒果TV签订了“大片联创计划”,并推出了《水龙吟》等作品。这一策略不仅加强了咪咕的内容输出能力,也体现了平台在自制内容与合作内容之间的平衡。
此外,咪咕在内容推广方面的策略也更加精细。无论是通过站内首页的固屏弹窗,还是在体育赛事的黄金时段安排剧集广告插播,咪咕都在用精准的资源调配为平台内容引流。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推广方式,咪咕不仅增加了观众的粘性,还推动了剧集与体育内容的用户交互,形成了良性的用户转化闭环。
“草船借箭”的智慧与挑战
如今,咪咕已逐步从“借箭”转向“造箭”,它借助芒果系的内容和体育资源积累了大量用户,并且通过精细化运营,推动了平台的持续增长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,长视频市场的增长乏力与短剧赛道的迅猛崛起,使得咪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随着短剧的崛起,用户的娱乐偏好发生了深刻变化。2023年到2025年,短剧平台的用户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近900%。这一趋势不仅让长视频平台感受到了压力,也迫使它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增长逻辑。对于咪咕来说,这意味着它不仅要应对传统长视频市场的挑战,还必须直面短剧带来的冲击。
踏上更艰难的航程
正如在《以法之名》播出前的宣传海报上,咪咕曾是与优酷并列的网播平台之一,且在出品方一栏也占有一席之地。但在剧集正式开播后,咪咕的名字却悄然从海报中消失,出品方位置被其他公司取代。
在这个大环境下,咪咕的未来并非一帆风顺。要想真正扎根长视频行业,咪咕需要证明自己不仅仅擅长“借箭”,更能通过创新与自制内容打造出独特的竞争力。只有这样,它才能突破行业的瓶颈,驶向更广阔的未来。
要做到这一点,咪咕不仅要保持精细化的运营,还必须在内容制作与用户生态上做出更多的探索与创新。毕竟,在内容为王的时代,只有不断创造有价值的原创内容,才能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发布于:山东省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